疫情期間國際物流領域有哪些變化?
疫情期間,拓昊進出口公司在物流方面也碰到前所未有的一些困難,在這個工作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我們國家在物流供應鏈中的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中國或者是說其他一些國家,其實物流供應鏈是缺乏彈性的。這里面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都希望把物流成本壓縮到極致,所以說一旦到了緊急情況,供應鏈是非常脆弱,沒有彈性。同時從規模經濟的角度,實際上大多數企業本身都是以需定產,有多少個客戶,就準備多少物流資源,有多少個拖車的供應商、艙位等。所以在這個角度上來說,一旦出現新冠疫情這樣一個突發事件,整個供應鏈就顯得非常脆弱。
第二個問題是,缺乏即時需求響應這種能力的組織。我們很多物流企業,非常習慣的是確定性需求,我們做一個客戶,這個客戶我們合作了一兩年,說句老實話,他的需求我們都是知曉的,但是這一次疫情中的物流問題,大家事先是沒有預案的。那如果碰到其他事件,需要我們對客戶進行快速響應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跟得上?彼此之間的信息分享、解決方案的制定能否高效?甚至是企業人員需要能夠處理自己原來不知道的物流路徑,怎么樣去找供應商?怎么樣做路線規劃?怎么樣做風控核算?
第三個,則是物流監管,質檢標準的不確定。很多標準左右矛盾,不同城市、不同關區、不同時間點,有些東西彼此矛盾。這里面我們可以理解,確實大家是措手不及,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我們也希望未來這方面的準備能夠更加充分。
從此次的疫情處理過程中,我們也看看物流供應鏈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叫做物流協作的邊界不斷突破和模糊。
內貿物流和外貿物流,到最后分不清了,有做內貿的,也會參與到外貿領域的全球采購。有做外貿的,也在做國內公路物流的應急運輸。所以我發現,我們原來非常清晰的界定,你是做國際物流的,我是做國內物流的。但今天,這個邊界在不斷模糊。
另外,國內公路物流和國際空運、海運物流,特別是空運物流,原來也是一個井水不犯河水的兩個行業,或者是在一個大物流市場里面的兩個不同維度,但這一次來說也是深度在融合。
還有一個,就是電商物流與供應鏈物流的融合。在這一次疫情物資的運輸、采購管理中,電商物流、供應鏈物流公司的處理業務的方式越來越趨同,都在往高效、快速、全球化這個角度去進行管理和布局。
中國也好,整個世界也好,物流協作的邊界正在不斷的突破和模糊。以后,或許很難再定義你是單獨做內貿的,你單獨做外貿的,單獨做空運的,單獨做海運的,單獨做電商等等,大家正在變得更融合。
第二個變化叫做專業的定義不斷拓展。原來我們總說單一服務的專業,我記得以前大家一直在說,說自己什么都做得好的,可能就是什么都做不好。說明他太雜,他不專業。但是這一次我們發現單一服務的專業性正在被很多綜合服務的專業性取代。
拓昊進出口公司在疫情期間為客戶盡心盡力服務,全力解決進口清關一些疑難問題,在變化中成長,不斷積累經驗、確認方向,當這樣的變化在積蓄能量的時候,很難被發現、被相信。但是時代總會產生一些隨機偶發的公共事件,并以這個事件為錨點,展現出前后清晰的差異。我們說物流要專業,但這個專業的定義在這一次疫情期間被重新定義。
